新房

筛选
当前位置:青岛房地产网  > 楼市聚焦 > 青岛楼市
分享到
微信扫码分享
房掌柜小程序端

房掌柜小程序端

点赞(0)
收藏

十强房企新增土地货值接近6万亿元 王健林跌落首富

来源:  证券日报 青岛房掌柜  2017-12-19 10:57:02
[摘要]调控,是2017年的中国楼市绕不过去的2个字,近110个城市及部委,超过250多次调控文件的出台,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
  对此,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解读称,“分类调控、因城施策”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。

  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三、四线城市基本完成去库存目标,全国商品房库存量已降至3年前水平,去库存政策也逐渐退出,这些区域的房价涨幅开始放缓。

  据悉,11月份,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4个月回落,其中,11月份比10月份分别回落0.3%和0.2%。

  而在失去各项去库存政策的刺激后,尤其是在“房住不炒”定位强化的背景下,市场预计三、四线城市销售动力将明显减弱,房价也将阶段性见顶。

  全国房价走势分化明显

  三、四线城市成涨价主力军

  万达打折转让630亿元资产

  王健林跌落首富之位

  2017年之于万达,之于王健林,颇为不平静。一夜间甩卖630亿元资产,万亿元资产的大船突然调转方向。

  王健林也因此失去了首富之位。根据福布斯的最新排行,王健林的财富减少了整整500亿元,排名也从第一位滑落到第四位。

  有人说,2017年,王健林可谓“流年不利”。表面看来,13个万达文旅城91%股权才卖了438亿元,77家酒店没卖到200亿元。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听到这个消息,直言是不是听错了。

  甚至,这笔被称为“世纪大交易”的买卖在转让过程中还颇为波折。从宣布“13个文旅城91%股权+76家酒店”价值632亿元的资产包由融创接手后,还不到10天,中间又杀出了第三者富力,资产包变为“13个文旅城91%股权+77家酒店”价值628亿元。酒店多了一个,资产包价值缩水了约3亿元,王健林仍然坚持促成了这桩生意。

  自此之后,传闻、谣言和流言纷至沓来。再遭股债双杀之后,王健林被限制出境的消息传出,中间又夹杂万达将伦敦项目转让给富力和中渝的交易。再之后,万达美国项目遭合伙人退出。

  王健林这一年,辟谣声明就发了好几份。

  不难看出,王健林或许遇到了坎。苦心经营多年,多次在公开场合为文旅城的开业站台,王健林一直对文旅项目寄予厚望,甚至曾放话“要让迪士尼在中国未来10年-20年都无法盈利”。

  言犹在耳,一朝放弃。

  不管是眼看万达商业回A与投资者对赌期迫近,倒逼万达急于甩卖资产换现金,还是突然遇到其他的坎儿,现实结果是,万达重资产缩水。未来的万达,可能是轻装上阵,重新整合资产,专注于230个万达广场的运营,也可能是一蹶不振,告别28年的辉煌。

  临近年末,万达又被某自媒体直指,“现金流显然断了”,“兜里的钱其实都是向政府主管的银行借来的”,“万亿元资产缩水大半”……

  对此,万达两天后发出了一纸声明,表示目前账面现金超过2000亿元,2017年收入超过2000亿元,企业经营一切正常,全球没有任何债务违约。根据万达2016年财务报表,万达净资产超过3000亿元,2017年净资产还会增加。与此同时,万达在这份声明中列出8条内容澄清相关信息,并直言已决定向公司属地公安部门报案追究作者刑事责任。

  风雨中的万达,甩卖资产也好,元老离职也罢,重要的是,万达商业何时能够敲定回A,200多个万达广场如何实现高盈利运营,万达这艘大船是否还能弯道超车。

  万宝之争暂落帷幕

  王石交出33年权杖

  “我成功的时候就是万科不再需要王石的时候。万科没我在的话,会发展得更好。可以说我一直在等着这一天,当真正确定时我的心情是喜悦的”。随着万宝之争暂落帷幕,王石在6月30日的万科股东大会上也正式离职,并将这家自己创建的公司亲手交给了其选定的接班人——郁亮。

  33年的时间里,王石治下的万科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,成长为房地产业的全球龙头,并跻身“世界500强”行列。但这个并未控股万科的创始人,其实已注定了未来终将离开的结局。

  对于王石来说,宝能的入局确实让他在万科的退休时间稍微提前了一些,但最终能把公司交给郁亮,王石应该也可以放心的离任。毕竟,在这种情况下,郁亮无疑是能让万科的价值观和治理模式,最大程度被传承下去的人选。

  王石也曾说,郁亮的毅力、沉稳和出色的专业能力,最终打动了自己。甚至在2016年的股东大会上,王石公开表态称,“如果郁亮能成为董事长,我愿意辞职”。

  而成为万科第二任董事长的郁亮,任务也并不轻松。来自于内外的压力均威胁着万科的进一步发展。外部环境中,既有恒大、碧桂园的步步紧逼,也有政策收紧带来的市场波动;而在内部,后王石时代,内部人员的调整、与新任大股东关系的处理,都需要郁亮谨慎的应对。郁亮自己也表示,在过去两年的股权之争中,万科多多少少受到影响,加上市场本身也在调整和转型之中,要解决转型和发展问题,挑战极大。

  实际上,面对重重挑战,接任董事长的郁亮已经开始积极行动。从今年5月份起,万科先后参与商业地产投资基金、物流产业基金及联合收购普洛斯;12月1日,万科又公告披露,将出资10.5亿元,与阿里、华人文化等七家公司成立基金,总规模75.2亿元,投向包括媒体、娱乐、新闻、文化、体育、游戏、电视视频及其他内容播放和发布平台。

  此外,虽然郁亮是6月30日才接任的万科董事长,但自3月份中国恒大宣布将股权出售予深铁后(由此深铁在万科的持股比例提升至29.38%,超过宝能的25.4%,成为其第一大股东),郁亮接任便已成定局。因此,今年4月份万科30亿元注资链家,也是在郁亮主导下完成的。

  帮助万科积极转型的郁亮甚至在年底宣布,“万科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时代结束了”。而经历了由多元化过渡至单一化的万科,在郁亮治下,再度加速多元化发展,其实也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。

  而举牌万科2年多的宝能,虽然最终还是没能入主这家中国最大牌的房地产公司,但凭借万宝之争一战成名的宝能也并非一无所获。在万科身上浮盈400多亿元的姚振华,虽然已无法吃下万科,但凭借此战打出的知名度以及投资万科股票赚取的真金白银,宝能的未来也让人充满想象。

  十强房企新增土地货值近6万亿元

  中型房企急于上位

  在大鳄环伺的房地产行业,2017年行业集体中度再度提升,“强者恒强”的逻辑持续发酵。表面上看,大型房企抛弃了规模论,但减速已不容易;中型房企若在规模上不跃进,难以聚集资源,让自身发生质变,可能被排挤出这一行业。

  2017年,调控最为严厉的一年,也是市场格局重新洗牌的一年。在这一年,多家中型房企提出2000亿元甚至3000亿元的“3年-5年”计划,试图迈进第一、二梯队。在此发展战略指导下,2017年,中型房企玩命拿地,欲集体发力上位。

  据易居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前11个月,TOP100房企共新增土地货值10.47万亿元,为同期销售金额TOP100房企销售额的1.7倍。其中,十强房企的新增土地货值5.7万亿元,已超过TOP11-TOP100房企的总和。上述数据并未经过企业的确认,但被业界认为颇能反映现实。而12月份,十强房企仍未停止拿地脚步,全年新增土地货值有望接近6万亿元。

  具体来看,刚刚突破5000亿元规模的碧桂园,则在前11个月获取了9944亿元的新增土地货值。此外,恒大的新增货值为8412亿元,万科为5637亿元。老牌房企中,保利新增货值4843亿元,中海新增3320亿元,均表现出发力的态势。龙湖、富力也跻身新增货值前十,分别为2605亿元和2200亿元。

  另有两家黑马房企杀进了前十,分别是新增2685亿元货值的新城控股,以及新增2981亿元货值的福晟集团,福晟集团仅通过并购方式即取得2651亿元的货值。

  新城控股两年前登陆A股资本市场,今年晋级1000亿元阵营。福晟集团总部位于福州,刚刚通过借壳在港上市。按照易居克而瑞的统计,其前11个月销售接近300亿元。按照福晟的规划,在2016年-2025年十年发展期间,总收入达1.68万亿元。其中地产板块8800亿元,2020年计划销售目标达1000亿元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与中型房企的急于上位不同,老牌房企中也有走下坡路的,比如绿地集团。按照克而瑞的统计,绿地控股今年新增土地货值为1960亿元,排名第13位,这个过去曾是行业老大的房企似乎短时间内难以再上位至龙头位置。

  据悉,上述十家房企的新增货值规模均大于同期销售规模。表面看来,房地产行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层意识到,销售规模不是衡量一家企业健康发展的唯一标准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销售规模关系到一家房企的资源聚合能力。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销售市场,投资者和购房者越发看中房企的专业化能力,而销售规模和品牌聚集效应,能够为房企在融资和销售端背书,这也是中型房企谋求突围,纷纷喊话要晋级数千亿元阵营,成为2017年房地产市场出现重要变化的动因。

  值得警惕的是,一般来说,规模是高杠杆、高负债砸出来的。这虽然关乎房企在行业中的地位,关乎在所布局城市的话语权,但若一味追求规模,不注重盈利能力的锻造,也有可能面临“温水煮青蛙”式死亡的危局。

  房企三强迈入5000亿元规模

  全国商品房销售直指13万亿元

  当房企三强碧桂园、恒大、万科的销售额在去年迈入3000亿元门槛时,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到,仅仅一年之后,这三大房企又同时完成了一个“里程碑”。

  12月7日,碧桂园宣布,前11个月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5342.7亿元,成为中国第一家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的房企。而身后的恒大和万达,前11个月的销售额分别为4704亿元和4676.5亿元,以这两家公司的体量和以往的销售节奏判断,最后一个月,他们的销售额肯定可以帮助公司完成5000亿元的年销售额。

分享到:
责任编辑:陈佩珊

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,违规转载法律必究。
楼市爆料寻求报道,请点击这里
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。

新闻排行

新闻推荐

  1. 1房地产收并购明显增多 百亿房企数量同比少了近一半
  2. 2多家房企半月内发短债拟募资44亿元 资金压力依然严峻
  3. 3特殊机会投资风口已来? 远洋资本再设6亿美元私募基金
  4. 4金地2021年利润总额下降21% 归母净利润94.6亿元
  5. 5加速风险出清 多家银行抛出房地产并购融资计划
  6. 6大悦城获100亿并购贷额度 并购资金“拿来易、用出难”?
  7. 7绿地控股选举张玉良为第十届董事长
  8. 8标普称116家房企今年国内债券到期金额约2300亿元
  9. 91月65城新房线上均价微跌 二手房挂牌均价微涨
  10. 10终究成了“小碧桂园”? 中梁把上市途中的物业公司卖了

楼盘推荐

视频推荐